- 典型案例
北京强化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2014-04-15 09:12:44中国气象报通讯员屈辰 5年前,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兴隆家园小区的居民恐怕很难想到,不出小区也能享受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服务。而现在,别说是只看一看气象信息,不少居民还成为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
这些变化源于北京市气象防灾减灾安全社区建设的成效。2013年7月,在市气象局的有力推动下,朝阳区气象局制定了全区的气象防灾减灾安全社区方案,不仅明确了安全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完善了气象防灾减灾安全社区建设组织领导,还对朝阳区气象防灾减灾安全社区建设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安排了安全社区的建设进度。
在深化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以下简称城市“两个体系”)建设过程中,北京计划用两至三年时间,建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预警及时、有效联动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特色鲜明、*高效、覆盖广泛、产品丰富的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北京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进入社区
2011年,在朝阳区气象局的协调下,社区自动气象观测站“扎根”兴隆家园社区。竖立起风向标、安装自动小翻斗等设备,观测站实时、自动监测区域内的温度、降水量、风速、风向等天气要素,每10分钟在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上更新一次。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还与气象服务综合平台对接,上传显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和社区居民关心的气象科普知识。社区还与通信部门合作建立短信平台,向周边两公里范围的小区居民和附近学校、幼儿园等单位发送暴雨、大风、低温等实时气象信息短信。精细化的服务让附近居民赞不绝口。
“7·21”特大暴雨发生时,因为提前收到了气象部门预警,兴隆家园社区及时采取措施,社区人员生命财产未出现损失。社区主任李秀芬说,目前气象防灾减灾已经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区管理者可以据此提前采取防御措施。
如今,兴隆家园社区拥有和民政部门合作的应急广播系统,并配有社区气象信息发布机。收到预警信息后,气象信息可与应急广播系统对接,通过发布机对居民发布。社区将在近期陆续把应急广播发射机配发到各楼门长、值班室、地下空间、保安哨位,发挥信息传输的*大功效。通过社区邻里守望互助机制,做到应急、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应急广播系统还能实现与市级应急信息平台对接,直接接收天气、路况等应急信息。这些都会在灾害来临时发挥作用。
居民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上说今天可能有大风,我们提前就行动了。”3月17日,一个由30人组成的气象防灾减灾志愿小分队,在李秀芬的带领下,仔细排查可能受大风影响的气象灾害隐患点,提前做出相关安排,并向社区居民讲解大风应对防御措施。如果预报说有降雨或暴雨,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也会加强监测巡查,及时清理四周水沟淤泥杂物,防范可能造成的气象灾害。
在小区学校的必经之路上,有一个社区科普气象长廊。每天有600多名孩子经过,来回上学和接送的家长也会经常停下来,浏览长廊里的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同时,社区小学校内建有红领巾气象站,学校礼堂还是气象安全社区教育培训基地,孩子们也可耳濡目染地学到一些气象常识。通过平时与气象知识的“亲密接触”,社区居民已经具备不少气象灾害防御技能,防灾减灾意识显著提升。
“可别小看‘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关键时刻也许会发挥作用。”据朝阳区气象局李艳介绍,社区服务中心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社区气象灾害隐患点与社区防灾责任和监测人等社区工作档案,并发放给社区居民。如果遇到气象灾害等突发情况,居民可*时间了解社区气象灾害易发区或隐患点,并能找到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快速解决相关疑问。
基层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事实上,不仅是兴隆家园社区,朝阳区莲葩园社区也按照有组织领导、有人员配备、有工作场所、有设备、有措施、有应急物资、有科普宣传、有工作档案的“八有标准”,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安全社区建设内容,并将依托区科委项目,建设以气象为主题的莲葩园气象科普中心;海淀区马连洼社区则建立了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志愿者参加气象灾害防御培训,利用世界气象日等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气象部门还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建立了海淀区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
在市气象局的积极推动下,兴隆家园、莲葩园、马连洼等城市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卓有成效,充分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
此外,门头沟区、怀柔区等多个区(县)都将气象服务纳入全区网格化管理体制,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被纳入智慧社区建设。
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有7个区(县)、238个社区通过了气象安全社区认证。力争到2014年底,朝阳区、海淀区气象安全社区认证率达到20%,其余区(县)认证率达到10%,2015年达到50%。
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安全社区,与市气象局城市“两个体系”建设一脉相承。此举不仅有效提升了大城市基层防御气象灾害能力,还增强了居民生活的温馨度和安全感。北京市气象局将逐步把这项试点工作向全市社区推广,继续创新社区气象信息员、气象服务站建设机制,消除城市预警信息盲区;提高气象信息的通俗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发挥其在城市应急响应方面的“发令枪”作用,真正做到气象灾害信息发得出、收得到、用得上。
新发布
-
产品搜索
-
产品分类
-
德国Senseca
-
建筑领域科研仪器
-
美国Acclima
-
美国CSI Campbell
-
美国Meter(Decagon)
-
美国Davis
-
美国RainWise
-
美国Spectrum
-
美国MetOne公司
-
美国Apogee公司
-
美国特纳Turner Designs
-
美国Weatherhawk
-
美国R.M.young
-
美国Sensit
-
美国Eppley
-
英国GILL
-
英国EML
-
英国Biral
-
英国Delta-t
-
德国LUFFT
-
德国Sommer
-
德国lambrecht
-
德国OTT
-
荷兰Kipp&Zonen
-
荷兰Hukseflux
-
日本EKO
-
西班牙斯特克/Sieltec
-
瑞士Pmodwrc
-
全天空成像仪
-
芬兰Vaisala
-
澳大利亚ICT
-
澳大利亚Middleton
-
博伦经纬产品
-
瑞士 IAV
-
-
推荐相册
-
工程案例
4张图片 -
风蚀自动采集系统相册
6张图片 -
太阳辐射监测设备
22张图片
-
-
证书荣誉
-
供应产品
-
博伦经纬土壤水分传感器-土壤水盐热传感器Soil-5MTE -
Acclima冻土活动层土壤水热监测系统SWHMS -
Delta-T 土壤温湿盐速测仪WET150 KIT -
Meter 土壤张力计 / 土壤水势传感器Teros 31 -
Meter 土壤水势温度传感器-土壤张力计TEROS 32 -
博伦经纬土壤水势温度传感器TensioMark -
博伦经纬土壤溶液取样器土壤基质监测、土壤吸力采样器、土壤溶液取样器 -
AcclimaTDR310N土壤水分温度盐分传感器、土壤温湿盐分监测系统 -
AcclimaTDR305N土 壤水分温度盐分传感器、土壤温湿盐监测系统 -
AcclimaTDR315N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传感器、土壤水盐热监测系统 -
Acclima TDR310W 土壤水分温度盐分传感器、土壤温湿盐分监测系统 -
StevensHydraProbeStevens HydraProbe 土壤水分温度盐分传感器 -
土壤水势传感器/土壤基质吸力传感器 -
EnviroPro管式土壤水分探针 -
CampbellSoilVUE10土壤水分通量传感器(水分、温度和盐分) -
RD1200 土壤水盐热速测仪 / 便携式土壤水分仪 / 土壤水分速测仪 -
TDR315H 土壤水盐热传感器 / 土壤水分仪 / 土壤温湿盐传感器 -
Acclima新型 土壤温湿盐分传感器/ 土壤水盐热传感器TDR310H -
SMT100 土壤温湿度传感器 -
TRIME-PICO 32 土壤水分传感器
-